鳳梨酥的“新中式”表達:傳稻如何讓傳統糕點征服年輕人?
在快節(jié)奏的都市生活中,一塊鳳梨酥或許早已不單只是茶點——它成了情緒的出口、社交的媒介,甚至是文化認同的載體。當代年輕人一邊熱衷國潮,一邊挑剔口感與顏值,傳統糕點如何不被貼上“老氣”標簽?傳稻的答案藏在一塊看似普通的鳳梨酥里。
從“懷舊零食”到“新中式美學”
過去,鳳梨酥常被視為長輩送禮的標配,包裝樸素、口味單一,與年輕消費者的審美和生活方式存在差距。而傳稻鳳梨酥的轉變,并非簡單換包裝或加網紅元素,而是從產品內核出發(fā),重新定義傳統糕點的當代價值。
首先,在原料選擇上,傳稻堅持使用產自廣東湛江徐聞的金巴厘菠蘿。這種菠蘿果肉細膩、甜度高、汁水充盈,為餡料提供了天然的風味基礎。更重要的是,傳稻鳳梨酥采用純果肉制作,剔除纖維較硬的內芯,不添加果膠、香精或色素,這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尊重,更是對當下健康飲食趨勢的回應。
高顏值≠浮夸,細節(jié)里見誠意
年輕消費者對顏值的追求,早已超越表面的花哨。傳稻鳳梨酥的包裝設計融合了地域特色與現代簡約風格,既保留了中式糕點的溫潤氣質,又通過色彩搭配,適配辦公桌、咖啡館、野餐等多元場景。這種“新中式”表達是讓傳統元素自然融入日常。比如禮盒采用環(huán)保紙材,圖案靈感源自廣東文化符號,既適合節(jié)日饋贈,也正中年輕人的喜好。
消費場景重構:不止于茶點
傳稻敏銳地捕捉到,傳統糕點的消費場景正在發(fā)生遷移。過去,鳳梨酥多出現在中秋禮盒或家庭茶幾;如今,它可能是一杯手沖咖啡的搭檔,是露營時的能量補給,或是辦公室下午茶的分享主角。為此,傳稻在產品形態(tài)上做了努力:單獨小包裝便于攜帶,保質期保障新鮮度,這種“即食友好型”設計,降低了年輕人嘗試傳統糕點的門檻,也讓鳳梨酥真正走進他們的日常生活。
品牌年輕化方案的關鍵:尊重傳統,對話當下
傳稻的實踐表明,品牌年輕化并非拋棄傳統,而是找到傳統與當前日常生活的接口。傳稻鳳梨酥的成功,在于它既守住“真材實料、手工匠心”的底線,又敢于用年輕人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式糕點的故事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傳稻正以扎實的產品力與細膩的文化感知,悄然搭建起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味覺橋梁。